【编者按】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6月初,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江苏南京召开。
过去一年,长三角一体化取得了哪些新成果?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长三角多地的“一体化地标”,深入探访各地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苏皖“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政务服务窗口。 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一条宁阳街上, “苏A”“皖E”的车辆来回穿梭。南边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北边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它们拥有同样的地名、相通的街道、同一种方言,“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两省”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场景。
设在两省交界处的苏皖“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构成了跨省联动共治的现实图景。5月27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该警务室,看到一条长桌上,“江苏综合窗口”“安徽综合窗口”一字排开,两省警务人员坐在一起办公,实现了“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人们习惯称为“北镇”,与“南镇”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交界。自古两个丹阳原属一地,后来分属江苏与安徽管辖,不过两地都称为“小丹阳”(“大丹阳”是指江苏镇江丹阳市),两地派出所都叫“丹阳派出所”。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两地群众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和工作交流都很频繁,像户口迁移、办理居住证等公安政务服务的需求非常多。但涉及跨省,两地群众即使在一个集镇,也要来回跑,很不方便。”南京江宁丹阳司法所副所长邓舒匀说,因为涉及两省政策、管理、执法等问题,边界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纠纷时有发生。
为解决两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中带来的难题,“孪生”丹阳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跨省协作。2016年,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与马鞍山市公安局博望分局以两地丹阳派出所为接入口,在丹阳交界处联合设立了“两省一街”警务室;2023年,该警务室设立皖苏两地公安政务服务窗口。

苏皖两省共建“两省一街”警务室。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图
“‘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目前主要办理户籍类、居住证类、证明类和业务咨询类共四大类12项业务。这些业务原先两地群众需要往返两地公安机关办理,审批时间相对较长,如今有不少业务可以集中到这个警务室来办理,既省时又方便。”江宁公安分局丹阳派出所民警王子怡告诉澎湃新闻,警务室自正式运行以来,在两地协同案件办理、纠纷化解、巡逻防控、治安稳定、为民服务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座由江苏南京江宁公安与安徽马鞍山博望公安共建的警务室,目前共有7名常驻警力,其中,4名来自江苏丹阳派出所、3名来自安徽丹阳派出所,以“一家事、两家办”的创新理念,让边界治理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
“要是遇到交界处的警情,能快速调派两地警力出警处置,解决群众所急所需。”王子怡举例说,2023年,辖区内发生了数起入室盗窃案件,作案手段特别相似,“我们在交界处走访时发现安徽也有类似的案子,两地启动联合办案机制,通力合作,信息共享,很快就抓获了嫌疑人”。
为进一步深化政法系统协同,2023年10月,一座崭新的“南北两镇联合司法调解大楼”在警务室旁建成,标志着边界治理从“警务联动”向“政法全链协同”升级。今年4月,丹阳司法所正式入驻;横溪巡回法庭将于年内分批进驻;横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也将同步落地——曾经的“边界盲区”,正加速蝶变为“服务新高地”。
治理不能只靠“物理叠加”,更要实现“化学融合”。2024年,两地以警务室为核心,总结提炼“江宁—博望一体化联巡联处联访工作法”,将治理触角从警务领域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延伸:统筹两地民辅警、城管队员、网格员组建“江宁—博望一体化巡逻队(省界联合巡逻队)”,不断延伸省界共治触角,让省际边界从“治理薄弱带”变身“协同发展带”。
从省际毗邻区共建一个警务室,到打造跨省共治的“综合工作站”,同名的“丹阳”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界协同发展的缩影,也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