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农贸市场相比,‘硬折扣 ' 超市能提供更稳定的低价;与传统商超相比,它极简直接的风格叠加数字化能力,让货品匹配更精准、购物更高效。"
外卖大战的 " 到家 " 战火还在燃烧,巨头们又围绕 " 到店 " 打了起来。
9 月 10 日,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上线 " 扫街榜 " 功能,当天就吸引了 4000 万用户涌入。这意味着,美团派系的大众点评,在一天之内就丢掉了 " 国内最大美食榜 " 头衔。
打 " 到店 " 之前,还有一处伏笔——巨头们亲自下场 " 开店 " 了。
8 月中旬,京东在河北涿州开出首家 " 京东折扣超市 ",紧接着 29 日,就在刘强东于街头与群众共饮散装白酒的当天,京东又在宿迁连开 4 家新店。
京东折扣超市持续优惠顾客盈门
几乎同时,阿里将旗下的 " 盒马 NB" 正式升级更名为 " 超盒算 NB"。这里的 "NB" 取自 "Neighbor Business"(邻里商业),品牌焕新后,近期一口气在江浙沪 10 座城市亮相,连开 17 家新店。
美团也不遑多让,自营品牌 " 快乐猴 " 首店,选在了阿里总部所在地杭州。
虽然各自的表述略有不同,但三巨头开店时都强调了 " 源头直采 " 和 " 天天低价 ",叠加 " 直营 " 的噱头,这些新店人气爆棚——据媒体报道,京东涿州店开业头两天就吸引了 10 万人次,相当于当地主城区近六分之一的居民前来购物;美团快乐猴出现了 " 每 15 分钟就要补一次货 " 的火热场面。
美团旗下折扣超市 " 快乐猴 " 全国首店
很快,商业观察者们就判断,这样的开店方式,其实就是 " 硬折扣 " 模式在国内的本土化创新。
所谓的 " 硬折扣 ",相对于短期促销的 " 软折扣 ",是一种长期的 " 低价不低质 "。
上半年是外卖大战,最近又重启团购大战,这个不在聚光灯下的 " 折扣超市 " 战,又是怎么一回事?
硬折扣店,为何火爆?
带着好奇,小巴实地走访了美团在杭州的首店及其周边,有几个发现:
直观感受是,店面风格简洁,大约 1000 平米的空间,没有复杂装修,货架整齐利落。头顶显示屏滚动播放着蔬果农药检测结果,随处可见的 "9 块 9""X 折 " 价格贴纸,粗暴却醒目。
其次,是选品相对聚焦,布局暗藏心思。不同于传统大卖场的琳琅满目,美团店一进门就是人流最密集的蔬果肉蛋区—— "15 分钟补货一次 " 大概就发生在这里,用低价生鲜引流意图非常明显。
再往里面走,是包装零食、日用品区,客流会稍少些;而且能感受到,自营或定制产品占比不低。显然,这类标品毛利更高,是平衡整体利润的关键。最后的旁边有一排自助结账机器,设计不花哨,很接地气。
图源:小红书
出店后,小巴还逛了周边的农贸市场,这里人气反差极大,冷清了不少——看来这种 " 天天低价 " 的超市,确实戳中了附近居民的需求。
有网友反馈,巨头们卖的蔬果生鲜,能比当地常规零售价低 15% — 20%;甚至有人提到,家庭日常购物在这里能比其他店省近一半。
还有评论形容:这些店就像 " 把批发市场搬进了城里 " ——来这儿不是为了 " 逛 ",而是为了 " 完成任务 ",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买齐日常生活必需品。
很自然的,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硬折扣店 " 的长期低价,是如何实现的?
简单点说,巨头们用强大的数字化选品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大幅压减甚至跳过了传统零售的诸多中间环节,新建了一套 " 降成本体系 "。" 硬 " 的核心,就是用工厂价、精选商品、高效物流这套组合拳,把价格打下来。
在采购端,硬折扣店普遍采用 F2C(即从工厂直达消费者)模式,直接对接产地或工厂。以生鲜果蔬等产品为例,通过源头直采确保新鲜的同时,也砍掉了中间批转费用;对于包装商品,定制生产与自有品牌消除品牌溢价和渠道加价,可以从源头控制成本——比如 " 超盒算 NB",其自有产品占比高达 60%。
杭州盒马供应链中心
其次,通过精准聚焦高频刚需商品,规模化采购带来的庞大订单量与高度计划性,把平摊到单品的原料、生产及人力成本压缩到了极致。
到了门店运营环节,生鲜果蔬直接用周转筐陈列,零食日用等商品就地开箱销售;" 去装修化 " 的极简风格,节省物料与开店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后续理货、维护的人工投入。
与这套逻辑相匹配,硬折扣店的核心目标人群,正是对价格敏感、又追求 " 质价比 " 的普通日常家庭。而深入社区的选址,既能借助大量客流实现薄利多销,还能凭借极高的商品周转率——尤其是蔬果生鲜类,让食材始终保持新鲜。
由此,一条清晰的商业正循环随之形成:低价吸引客群,高周转维持品质,好口碑进一步强化复购,最终实现 " 性价比 " 与 " 质量 " 的良性互促。
旧瓶如何装新酒?
实际上,硬折扣在海外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以德国的 ALDI、Lidl 为代表,在欧美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
2019 年,ALDI 进入上海,开局虽创下 " 上午开业、下午断货 " 的盛况,但热度未能持续。随后几年,其增长明显陷入瓶颈,未能实现规模化扩张。
上海 ALDI 超市内众多顾客正购物
外国品牌的水土不服有多重因素。
◎ 首先是理念,对中国大部分社区老百姓而言," 便宜 " 之外," 高频次、小批量、重鲜度 " 是普遍的购物习惯。同时,中国城市的格局和人口密度,也有别于海外的 " 地广人稀 "。
在欧美,硬折扣店的定位是 " 穷人超市 ",选址偏远、装修简陋,驱动低价靠 90% 的自有品牌。但到了中国,洋超市的自有商品,在老百姓心里抵不过海天、金龙鱼等知名品牌。同时,开在社区商业中心走精致路线的 Aldi,让中老年人觉得 " 价格肯定贵 ",让年轻人又觉得不如盒马、山姆 " 有格调 "。
再加上,中国一线城市高企的租金与人力成本,国外硬折扣品牌既要兼顾进口商品,又要对接本地供应链,运营效率远低于本土品牌。而较少的门店数、有限的采购量,让缺失规模效应的它们难以降本,最终陷入 " 越低价越亏损 " 的恶性循环。
行业数据显示,硬折扣本身利润率极低,平均仅 1.5% — 5%。ALDI 在华表现最佳时也仅 5%,部分地区甚至低至 2% — 3%。
与之对应的,是沿用欧美 " 大包装、低频次、驱车囤货 " 购物模式的山姆和 Costco。它们将客群精准锁定在追求 " 高品质生活 " 的中产偏富家庭,其选址于城市郊区,依托全球供应链保持品类齐全,并以 " 会员制 + 品质升级 " 为卖点。这种模式与主打 " 效率革命 + 社区普惠 " 的硬折扣店形成了显著区别。
山姆会员店顾客驱车进行囤货
在国内,与硬折扣模式较为接近的,是同样立足社区、瞄准家庭消费、强调 " 性价比 " 的永辉超市。然而,作为传统商超代表,永辉走的是 " 大而全 " 路线,SKU 多达数万个,以满足一站式购齐需求。其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庞大渠道网络向品牌方收取 " 摊位费 ",并凭借采购优势提供折扣。相比之下,硬折扣则类似小而精的 " 工厂直营店 "。二者之间的差异,堪称一场 " 渠道为王 " 与 " 商品为王 " 的较量。
现阶段,互联网巨头之所以在诸多模式的竞争之中选择以硬折扣切入,可能也是感受到了供需的变化与科技赋能的趋势。
中国消费者协会 2025 年报告指出," 性价比 " 已成为消费决策的首要考量," 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 成了大众的普遍心态。同时,市场还呈现出典型的 "K 型分化 ":高端需求依然旺盛,而基础日用消费则日趋理性。" 该省省,该花花 " 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态度,而硬折扣所主打的 " 低价优质 ",正好切中了这一结构性变化。
◎ 其次,供给与渠道能力接近就位。随着数字化和 AI 技术不断推进,互联网巨头积累了足以颠覆传统零售的能力。借助大数据分析,门店可精准预测区域偏好,实现 " 千店千面 " 的精细化运营——这不仅大幅降低了试错与滞销风险,也对数字化能力滞后的传统商超构成降维打击。
更重要的是,硬折扣店并不止于线下销售节点,还可成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与履约枢纽。" 店仓一体 " 模式,能提升外送效率、压低末端运营成本,在战略层面与三巨头当前的 " 外卖大战 " 形成呼应。
盒马的配送员 图源:网络
或许是参考了外国品牌的水土不服,本土玩家在入场时也主动迭代,推出了规模更小、成本更低、更聚焦高频刚需的新店模型,用极致性价比应对市场 "K 型分化 "。
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从潜力来看,当前中国硬折扣店渗透率仅 8%,远低于德国的 42%、日本的 31%,增长空间可观。目前市场上,除了 ALDI,还有鸣鸣很忙等零食硬折扣品牌,以及浙江联华福德超市这类区域性代表,但尚未形成全国性龙头。
不过,蓝海空间的释放并非易事,无论是品类拓展,还是下沉市场扩张,都绕不开对本土成本结构、消费文化与竞争生态的深度适配。
又是这三家
不难预见,如果下沉市场的爆发力和适应性得到初步验证,巨头们会加速复制和扩张。那么到时候,美团、京东、阿里(盒马)在硬折扣赛道又各自有什么优势和短板?
先看京东,它在三者中门店面积与 SKU 数量最为突出,核心优势源于深厚的自营采销体系和庞大的物流基础设施。试水阶段,京东将门店设于下沉市场中心商圈,意图依托物流枢纽实现高效运营,并与京东七鲜等业态形成互补。
京东物流智能物流枢纽
不过," 大店模式 " 也意味着更高的租金成本与运营复杂度,需要极高客流和周转率才能维持盈利。而在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往往极为敏感。
盒马的优势,在于生鲜领域的长期积累与高占比的自有品牌,以及阿里生态的流量支持与饿了么的配送能力。截至目前,从 " 盒马 NB" 升级而来的 " 超盒算 NB" 门店总数已接近 300 家,扩张迅速。
它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 " 超盒算 NB" 与盒马鲜生等原有业态的协同与差异化定位,避免 " 左右互搏 " 的同时,在快速扩张中维持门店管理与服务质量的稳定。
最后是美团,它有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本地生活流量入口以及强大的地推团队。但作为线下零售的新参与者,其在商品研发与供应链深度方面仍需时间积累和验证,特别是生鲜品类的损耗控制能力,更是直接影响硬折扣店的盈利水平。
美团的地推站点 图源:网络
尽管策略有别,但三巨头共同面临着在极薄利润中实现可持续盈利的挑战。即便跑通了单店或单区域的生意模型,后续的同质化竞争与价格战也不可避免。想要破局,就得打造出自己独特的优势与鲜明的品牌认知。
总而言之,硬折扣模式正是新玩家们整合了资本、数据与供应链优势后,以极致效率切入市场、抢占高频刚需民生消费领域的利器——与农贸市场相比,它能提供更稳定的低价;与传统商超相比,它极简直接的风格叠加数字化能力,让货品匹配更精准、购物更高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