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中国接连举办了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和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引起了全球的高光关注,几乎所有重要外媒都在头版,用大幅篇章分析这两场活动。全球国际关系分析师都普遍认为,这两场活动不仅仅是盛大的外交嘉年华,更是中国所塑造的国际秩序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美竞争力量对比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先说天津峰会。上合组织峰会已经举行过 25 次了,中国也曾经举办过多次大型外交峰会,如 2001 年的 APEC 上海峰会,2014 年的 APEC 北京峰会,2016 年的 G20 杭州峰会,的 2018 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但是为什么这次上合天津峰会不一样呢?
因为无论 APEC 和 G20 都是一种多变合作框架,中国主办峰会只不过是提供一个沟通舞台,所达成的共识未必能完全体现中国的意志。而这个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是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所发布的联合宣言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主张,比如发挥联合国的中心协调作用,反对大国搞单边强制措施,建立多极化世界,建立多边贸易合作体制,维护 WTO 准则等,所以这个特别重要。
从参会外国首脑数量来看,像上届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只不过来了 11 个国家的总统 / 总理,而这次来了 22 个,现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总面积已经达到 360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4 亿,GDP 超过 25 万亿美元(欧盟为 20 万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性组织了,侧面反映出中国对世界的领导辐射力。很多人说这些国家都是穷国,不过里面有不少是在崛起中的国家,如印度、印尼、越南等,所以,我们看好中国未来的影响力。
(上合组织成员 V.S. 北约组织成员)
这次尤其是印度总理莫迪也过来了,对于地缘竞争很关键。这几年因为印度故意破坏双边关系,每逢印度举办外交峰会,中国往往缺席,或者降低出席人员标准,而这次莫迪亲自过来,显然是他对中国的一个示好示软。所以美国政要和媒体对莫迪此举,都是充满仇恨和揶揄。印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美国一度把它当做遏制中国的战略支点,在中美竞争中,它站在谁一边,谁获胜几率就大很多。从纯地缘政治战略学角度来讲,如果中俄印三国联手,那么将占据 " 世界岛的核心 ",欧亚大陆两端的任何进攻性操作其实基本都是徒劳的。
再说阅兵。中国也曾经举办多次阅兵,最起码改革开放后就有 1984 年、1999 年、2009 年、2015 年、2019 年五次大阅兵,但是这次阅兵很不一样,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是一次军事综技水平提升最快的一次,中国第一次在武器上开始让西方感到落后和现实的压力,当然可能中国总体军事科技水平还不如美国,但是这次阅兵可能是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在局部地区,军事力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标志。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 Kevin B. Schneider 看完阅兵式后说:" 我们不会被中国吓倒 ",这话显然以前是中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台词—— " 我们不会被装备精良的美军吓倒 ",现在有点风水轮流转的意思了。
它可能给中美竞争和地缘政治带来很多后续影响。比如很多国家在中美之间站队时,会更加慎重,更掂量一下中国的态度;其次,在台湾问题上,会给台独造成威慑力,增加台湾内部谋和谋统的力量。但是美国也可能会采取更激烈手段来阻止中国的崛起,鹰派会为以此为借口,更卖力地煽动民间仇华情绪。
这次阅兵来的名单也很有政治信息含量。如果说上一次抗战胜利阅兵,还有很多西方国家政要过来的话,比如捷克总统、法国外长、意大利外长,韩国总统也算是泛西方阵营的;而这次西方世界已经没有现任政要过来,说明世界分化在加速,国际政治力量在重新组合,这次抗战阅兵,也可以视为认同中国价值、中国领导力的一次检验。
(派遣代表出席九三阅兵典礼的国家)
因为来出席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外国嘉宾,不像参加英法庆祝胜利阅兵式的外国政要那样,系基于过去同样抗击德国的共同记忆来的,这次来华参加典礼的 26 个国家元首中,只有俄朝蒙越缅印马与中国有共同的遭受日本侵略的记忆,像那些伊斯兰世界国家、非洲国家、拉美国家都是基于对中国领导力的认同而过来的。
所以,外国媒体都认为,这次阅兵不但是对中国二战功绩的纪念,更是对中国影响力的一种宣示,宣示的对象不是中国二战时的敌人日本,而是现在的美日韩东亚秩序,是在展示中国能够号召哪些力量来突破这个秩序的遏制。
总体来看,中国在 2000 年前后开始重新建立影响力秩序,它始于 2001 年发起上合组织,之后经历了 2006 发起中非合作论坛、2008 年主办奥运会、2009 年参与创办金砖合作机制、2014 年发起亚投行,上合天津峰会和九三胜利大阅兵则是这个秩序初步形成的标志。
这个秩序的积极参与成员有巴基斯坦、中亚五国、印尼、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塞尔维亚、津巴布韦、埃及、刚果(布)、委内瑞拉、智利等;重要合作者有俄罗斯、土耳其、印度,这三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大国抱负和文明自豪感,它们有各自的国际战略主张,只不过是因为实力不济,而不得不参与中国领导的框架,但绝非会唯中国马首是瞻;带有某种抵触情绪参加的成员有朝鲜、蒙古、越南、韩国、新加坡等,朝蒙越因为过去曾经是中国领土或宗藩,保持对中国一定的警惕,韩国、新加坡则是文化上属于中华文化圈,政治上又在中美之间骑墙。
1957 年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之际,12 个欧亚社会主义国家首脑齐聚莫斯科,并发表了《莫斯科宣言》,这标志着独立于西方阵营之外的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这次天津峰会和北京抗战胜利庆典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一幕,不过现在中国所领导的秩序,其意识形态弹性更大,合作范围更广,成员更多,并且不以谋求阵营对抗为目标,这也显示出中国在应对国际竞争上比苏联更成熟,中国倡导的合作秩序理应比莫斯科秩序更有生命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